近期,央视聚焦助听器市场,指出电商平台及线下市场中,“无需验配” 的助听器宣传甚嚣尘上。这些产品打着便捷的旗号,声称消费者购买后无需任何专业调试,直接就能使用。但实际上,助听器作为二类医疗器械,其专业属性决定了必须依据个体听力状况进行精细调试。每个人的听力损失程度、类型千差万别,从高频听力损失到低频听力损失,从传导性耳聋到感音神经性耳聋,不同的情况需要助听器进行针对性的声音放大与频率调节。那些所谓 “无需验配” 的产品,本质上只是简单的声音放大器,它们无法精准适配用户听力,不仅难以有效改善听力,还可能因过度放大噪音,对残余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。
在骨传导助听器方面,同样存在夸大宣传的现象。部分商家在骨传导助听器宣传时,将其包装成能解决所有听力问题的万能产品,宣称佩戴舒适、效果绝佳,适用于所有听力损失人群。然而,对于大多数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而言,气传导助听器往往是更合适。而且,长时间佩戴骨传导助听器,耳部周围皮肤可能会出现不适,其音质和声音清晰度在某些场景下,也远不及专业验配的气传导助听器的助听效果。 央视调查还发现,电商平台上的助听器市场鱼龙混杂。一些产品打着 “辅听耳机” 的名号,实则根本没有医疗器械注册号,属于彻头彻尾的假冒伪劣产品;还有不少品牌 “共享” 一套医疗器械注册证,“贴牌生产” 现象屡见不鲜。这些产品不仅质量堪忧,过滤杂音效果差,还容易损坏,并且基本没有售后保障。黑猫投诉网站上,关于网购低价助听器的投诉不计其数,投诉内容涵盖质量问题、货不对板、虚假宣传等,甚至有消费者佩戴后出现耳道闷堵、神经疼痛等不良反应。 面对如此混乱的市场环境,消费者该如何正确选配及使用助听器呢?国产助听器品牌代表爱可声助听器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。 爱可声助听器AcoSound是中高端助听器生产商,产品畅销全球80 个国家。拥有全数字助听器核心专利十余项及多项助听器算法的软件著作权,同时该企业是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承接单位、杭州亚运会官方助听设备供应商及世卫组织中国助听器唯一供应商。
在产品系列方面,爱可声助听器涵盖多个类型,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。例如,爱可声声朵系列助听器,为听损人士打造的高端之选。部分机型融合自主与远程验配,手机APP就能调试。最高应对110dB听力损失。爱可声助听器具有较高的性价比,让预算有限的消费者也能享受到全数字助听器带来的清晰声音。 如意系列助听器满足基本助听需求的同时,优化了验配流程,同时配备无线技术,线下验配无需传统验配模式下的编程线/编程模块,通过PC端验配软件调试助听器。通过爱可声APP,就能几分钟快速检测听力情况;同时搭载无线蓝牙音频技术,支持与智能手机直连,让用户通过助听器就能接打电话、听音乐,解决了传统助听器接打电话的干扰以及啸叫等问题。同时,锂电池充电技术和低功耗蓝牙音频技术的应用,让这款助听器的综合续航达到了120小时,解决了传统助听器的用电焦虑;还提供日常/室内/户外/电话四种预设模式,用户可通过手势快捷或者爱可声APP切换场景模式,确保用户在不同场景下都能获得最佳聆听体验。
在选配助听器时,建议先到正规医院耳科进行全面听力检查,明确听力损失的性质与程度,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等。若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不佳,再考虑佩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等干预方式。接下来,根据听力测试结果,结合个人生活习惯、工作环境等需求,选择合适的助听器类型。 助听器的类型该怎么选呢? 耳背式助听器,操作便捷,适合听力损失程度较重的患者;受话器外置式助听器佩戴舒适,减少堵耳感,适合轻度至重度听力损失患者,尤其受老年患者欢迎;耳内式助听器则根据体积大小细分,适用于轻度至重度听力损失,但老年人因操作方便起见,不太建议选择体积过小的,且这类助听器多需定期更换电池。 验配结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了,助听器需要适应和保养。 验配师会根据个人听力损失情况和聆听需求,对助听器进行个性化验配与调试,这一步非常关键。在佩戴过程中,依据使用者反馈的舒适感、言语清晰度等,对参数进行精细调整,以达到最佳佩戴效果。从首次佩戴到完全适应,爱可声提醒使用者需要一个适应期。在此期间,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,逐渐增加每天的佩戴时间,先在安静环境中佩戴,让耳朵和大脑慢慢适应放大后的声音,再过渡到噪声环境。适应期过后,建议重新调整一次助听器参数,进一步优化聆听体验。同时,定期到专业验配机构进行听力测试也很重要,根据听力变化及时调整助听器,并且要定期清洁助听器,保持耳道卫生,防止耳道感染和助听器故障。 央视的曝光为助听器市场敲响了警钟,让消费者清晰认识到市场乱象的危害。我们应选择像爱可声助听器这种正规、专业的助听器品牌,不要相信网络上“无需验配”的宣传,遵循科学的选配和使用方法,让助听器真正成为改善听力、提升生活质量的有力帮手。 向作者提问 |